News
首頁 News
龔劍:《河南焦作出土“宋劍”辨析》 2023-01-16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history.sohu.com/a/592812108_772510"

原標題:龔劍:《河南焦作出土“宋劍”辨析》河南焦作出土“宋劍”辨析龔劍龔劍。畢業院校: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系。2000年開始涉及中國傳統武備收藏,中原地區重點收藏唐至北宋階段武備,藏品有漢、唐、宋歷代刀、劍三十余件;兩晉至清代頭盔等二十余件。收藏西藏歷代傳統武備,包含藏刀、長矛、盔甲、具裝鎧、火繩槍等兩百余件。西藏地區武備研究專著《西藏武備考》已經完稿。已經出版《中國刀劍史》,即將出版《中國甲冑史》。2011年與合伙人共同創立溪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從事古法刀劍復制和傳統金工技藝研究工作,部分作品被西藏文化博物館、中國藏研中心等機構收藏。2012年作為獨立學者受邀參加第五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并做《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系》專題報告。2016年為電影《藏魂》(藏軍抗英事跡)設計制作道具。2021為兩部動畫電影設計武備器甲。任四川省刀劍收藏協會副會長、山西省刀劍收藏協會理事、浙江省青銅古兵器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河北省刀劍收藏協會理事。《藏族長矛的傳承》2005年《輕兵器》《戚家刀收藏與辨識》2006年《收藏界》《唐刀—大唐不滅的傳說》2006年《兵工科技》《藏兵天下》2006年《收藏界》《藏族土司佩刀考》2007年《時間藝術》《雪域藏刀》2009年《收藏界》《藏密金剛杵的源流與鑒藏》2011年《收藏》《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系》2012年《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專題報告《尋刀記》2014年CCTV7軍事頻道拍攝《我從漢朝來》紀錄片2015年CCTV9記錄頻道拍攝《鑄劍》一席2015年一席《鎧甲傳奇》2017年CCTV7軍事頻道拍攝《宋劍修復記》2018年《搜狐歷史》《山紋甲探源》(廣泛存在于壁畫中的中國武士“山文甲”真的存在過嗎?)2018年《澎湃新聞》《中國刀劍史》2021年中華書局《中國甲冑史》2022年中華書局一、鐵劍出土2018年3-4月焦作市文物勘探隊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南爻尾礦庫工程A區占地范圍進行了文物勘探,發現墓葬8座、灰坑2座。對其中7座古墓(M1-M7)和2座灰坑進行了考古發掘。M2號墓出土鐵劍一把,鐵劍較為完整,考古報告詳細記載了此劍:“標本M2∶1,包括鐵劍及劍鞘。鐵劍銹蝕嚴重,劍柄莖部僅剩扁狀鐵條,首部有小孔,應是系韁所用。劍鏜銅質,形似三角形,波浪形弧邊,正面陰刻單株纏枝菊花,花卉底部布滿細小珍珠紋,整個圖案雕刻細致,造型精美。木質劍鞘,腐朽嚴重,正面外包銅皮和銀皮,并用銅條做箍,箍條交叉處或飾以環形與谷穗形組合紋飾,或飾以中間帶孔的弧狀八邊形與谷穗形組合紋飾,或飾以俯臥獸形相對口銜箍條紋飾組合的十字形圖案,兼具加固與裝飾作用。鞘身中間箍條扁寬,頂端有孔,與鞘首之孔相對應,應用于穿系繩帶。鐵劍通長87.2厘米,劍柄長10厘米,劍鏜最寬為10.6厘米,劍鞘長79厘米,劍鞘寬4.5~9.1厘米。”(圖1)(《河南焦作修武新莊溝村東墓地發掘簡報》馮春艷敬宇峰《華夏考古》2022.8.25)這把劍是目前已知的考古發掘中出土最完整的鐵劍。發掘簡報披露同時發掘的M3號墓出土青石墓志1合。志文陰刻楷書24字,志文為“宋故嘉州刺史贈左領軍衛大將軍中山劉公諱賀字慶長墓熙寧十年十二月二十日葬。”(圖2)2021年在《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發表的《北宋劉昌祚家族墓地發掘及墓址考》根據出土實物結合清道光二十年(1840)《修武縣志》載:“疆場之□……□外諸部多為虜所□……涇師與賊遇于定川,懷……廓然議論天下事而有……于七賢鄉之原嘗曰修武……□可,贈太常丞,妣史氏封……□早卒,次曰昌祚,子京也。”(《北宋劉昌祚家族墓地發掘及墓址考》馮春艷《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3.26)得出結論M1-M8墓墓群年代應為北宋偏晚期段,是北宋劉昌祚家族墓地,其中M8應為劉昌祚墓。圖1焦作宋劍圖圖2劉賀墓志銘二、鐵劍細節考古報告公布這把劍圖像較為清晰,可以仔細觀察此劍的細節。“首部有小孔”,劍莖下端有兩孔,一孔較細,小孔是否貫通,尚不得而知,另一孔較大,考古報告稱“應是系韁所用。”同時期的遼、宋劍劍莖尾端都會開制莖孔,莖孔的作用有兩種,一種是用橫銷釘固定環首和劍莖,此類劍莖相對較短,這類劍莖的尺寸大致十厘米以內;另一種則是用于手繩穿孔,明朝史料稱手繩為“挽手”,材質上較為高級的是絲絳,此類劍莖會稍長于第一類,多在十多厘米不等,按照考古報告給出的“劍柄長10厘米”,這個孔應該是穿挽手的孔。此類在穿挽手的形式在遼系劍中較為常見(圖3)。考古報告中給出M2墓室線圖中,此劍似乎有劍首(圖4),或許清理過程中已經完全破碎也未可知,筆者認為此類劍首多為圭型劍首。圖3遼刀首圖4M2墓線圖“劍鏜銅質,形似三角形,波浪形弧邊,正面陰刻單株纏枝菊花,花卉底部布滿細小珍珠紋…”考古報告將劍格稱之“劍鏜”,劍格朝刃端微呈W形,實際上是唐朝八字形劍格的變形,整體呈元寶狀,靠柄端起弦邊。劍格上的紋飾是典型“珍珠地纏枝花”。可惜未見背面關系,不知佩里側形制。整劍入鞘93厘米,筆者經過測繪,劍格寬10厘米,劍刃刃長約70厘米左右,刃寬靠近劍格處為6厘米、劍尖寬4.5厘米左右。劍刃無明顯脊線,劍尖略有殘損,從弧度上看劍尖并不尖銳。此劍的劍鞘非常完整,是已知宋朝最完整的劍鞘。劍鞘鞘口部分膨大放大,是為了配合較大的劍格關系,鞘口外凸部分可以插入劍格,在鞘口處有一橫向鞘束,鞘束表面明顯有波浪形工藝,鞘束頂端提環,藏于鞘室佩里面:“與鞘首之孔相對應”。鞘口以下部分向內收窄呈弧形,鞘室內胎為木制,佩表面包裹銅皮、銀皮,整體外包銅邊。鞘室中部有一較寬的鞘束。鞘束上端鉚接一圓形提掛,提掛穿孔在圓片背后。鞘室佩表正中有一凸起脊線貫穿鞘室至鞘尾,鞘室尾端為圓弧形,鞘室另有四條橫束緊固鞘室,鞘口位置裝飾的銀片外圍呈U形,敞口處為W形,第一、第二橫束較為有特點,連接部分為五個圓形相接,中間圓形較大,“箍條交叉處或飾以環形與谷穗形組合紋飾,或飾以中間帶孔的弧狀八邊形與谷穗形組合紋飾…”;由于考古報告圖像清晰度的問題,不能很好的觀察十字形壓條上的“飾以俯臥獸形…”;這樣的裝飾風格在中原地區是第一次出現。鞘室佩表下端裝飾較長的銀片,朝鞘口方向為W形,尚不知銀片上是否有鏨刻紋飾。三、國內已知的宋劍國內在考古和私人收藏中已經有數只宋劍存世。2012年江西出水一只宋劍,這是較早面世的一只宋劍(圖5)。劍柄整體鐵質,劍首為圭形,劍格和柄一體,柄朝劍刃方向略微膨大,左右兩側有小月牙伸出,表面錯銀裝飾;鞘室鐵質包邊,包邊錯銀裝飾,鞘室木質,佩表面鑲嵌多片錘揲紋飾銅壓皮,銅壓片正中有柿蒂紋開窗,中間有海馬、犀牛紋等紋飾;鞘室由多條鞘束緊固;佩里面與銅壓片對應的是鐵壓片,壓片表面錯銀絲;劍尖與刃體的折角不明顯,有輕微弧度;提掛殘存一件,呈蓮花型鉚接于鞘室邊條。圖5江西宋劍2017年,互聯網出現一個非常短的視頻,是部分學生在考古現場實習,現場的工作人員正在整理一只中部折彎的宋劍(圖6),從圖像上看劍首為圭型,劍格為直翼八字格,鞘室為銅包邊鞘,鞘室中部提掛與焦作出土劍提掛幾乎一致。視頻截圖的劍的佩里面。此劍與焦作出土的劍在結構上最為接近。圖6考古宋劍1982年淳安縣界首鄉馱花塢自然村東北約400米的山坡上出土了一批鐵兵器,共計20件,這批兵器埋在約1米深的土坑內,外面未經包裹,土坑內尚可撿到刀鞘、劍鞘的外殼碎片。出土“劍1件。銅護手,劍身留有鞘上的銅飾,身長61、柄殘長1.7、闊3.2、中間厚0.7厘米。”(圖7)(鮑藝敏《浙江淳安出土的宋代兵器與方臘起義的關系》,浙江淳安縣文管所2004.4)此劍是之前考古發掘中唯一公布的南宋劍,由于未做清理,不知其提掛形式,疑似有鞘室的雙箍,劍格是柿蒂紋造型。圖7浙江淳安出土鐵劍2020年王暉先生收藏一只完整的佩劍(圖8),筆者有幸上手觀察過。此劍劍首為圭首,佩表面有鏤空裝飾,劍格為八字形,與2017年考古實物一致。鞘室木制裹革,外包鐵包邊,鞘室尾部為弧形,鞘室中部有一稍寬的鞘束,頂部鉚接圓形構件,構件背后有圓孔提掛,其結構與焦作“宋劍”一致。鞘口稍寬有橫束,頂端為環形提掛,鞘室有6條橫束緊固鞘室,鞘口有一U形鐵框,只是此劍此處無銀片裝飾。鞘室中部起脊線,正中有一鐵壓條貫穿至鞘尾。此劍的劍刃鍛造精良,脊線也不是非常明顯,明顯較圓潤。整劍非常完整,最初筆者和王暉先生在討論這把劍的時候,曾經認為此劍的下限是元,經過與考古實物的比對,可以肯定此劍應早于南宋初期。圖8王暉藏品筆者收藏的一把宋劍(圖9),出自揚州運河河道,鞘室零件已經遺失,但是鞘室木胎尚在,整體鞘室較為寬大,但是并無鞘口膨大后收曲線的關系。圖9龔劍藏品四、雕塑、壁畫中宋劍北宋劍制總體是延續五代風格,五代出現了大劍、長劍,較為有代表性的就是李茂貞墓石翁仲手中長劍(圖10)、和王處直墓墓門武士石雕手中環首劍(圖11)。李茂貞陵石翁仲手中大劍是環首、月牙格、雙手大劍;王處直墓墓門武士手中的劍是三曲連珠紋劍首、劍格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兩端有如意裝飾的菱形平格,一種是月牙格,青龍、朱雀武士手中劍都是單手劍。圖10秦王李茂貞劍圖11王處直青龍武士劍北宋皇陵中宋太祖趙匡胤永昌陵西側石翁仲手中長劍無劍鞘,是歷代皇陵中極為罕見的表現形式,劍刃整體較寬,劍尖和刃有明顯折角;劍刃靠格處有刃夾,刃夾呈山形,與遼劍一致(圖12),此劍形制應該就是五代宋朝史料記載的軍中“大劍”的造型。北宋晚期永裕陵石翁仲手中長劍是典型圭形劍首、月牙格(圖13)圖12宋太祖永昌陵圖13北宋永裕陵除了北宋皇陵中劍的形象,其他石雕和壁畫也反映出北宋劍造型。1977年鄭州開元寺塔地宮中所出石雕武士手中宋劍也非常值得研究(圖14),武士手中劍的劍首為實心如意首,正中有五瓣花片裝飾,此種劍首由圭形首演變而來,圭形首兩側更加內凹,形成如意首。劍格為平格,刃體有刃夾,刃夾呈V形,劍尖損毀不知其形。2008年洛陽出土北宋宰相富弼墓,富弼(公元1004-1083)洛陽人,歷任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墓中有一武士持劍壁畫(圖15),劍首為三曲連珠紋劍環,格為平格,刃夾呈V形,劍尖與刃折角明顯,劍尖三角形。北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地宮石門西扉上有線刻持劍武士圖(圖16),武士手中劍的劍首為多曲如意形,外側有寶石鑲嵌,中開孔穿手繩,劍格不甚清晰,刃夾呈V字形。寧夏固原西吉縣黑虎溝村出土一北宋磚雕,武士全身甲冑,手持長劍,劍首為圭型首,劍格為八字格(圖17)。圖14北宋鄭州開元寺塔地宮浮雕武士圖15北宋富弼劍圖16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地宮圖17寧夏固原宋劍以上北宋石雕壁畫中的宋劍,反應出北宋劍延續五代風格,劍首分成連珠環首、圭首兩種,劍格形式多樣,有平格、中間出尖月牙格、八字格、兩頭圓珠中間橢圓平格等。至南宋時期,劍制則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南宋《中興四將》圖中可以看見韓世忠和岳飛的侍從都佩劍,劍首如意型,劍格朝劍刃方向彎曲,是典型的直翼八字格和月牙格,鞘室為金屬包邊結構,鞘口至下提掛環裝飾金屬壓片,壓片兩頭鏨刻如意紋,下提掛環在鞘室中部。(圖18、19)此畫中鞘室表現的非常清晰,鞘口部分并無膨大部分。圖18中興四將1圖19中興四將2從圖像和壁畫來看,焦作“宋劍”的形制與諸多壁畫、雕塑、實物中的宋劍都有明顯的差異。筆者則認為這把劍并非是傳統意義的中原地區劍的形制,而是在風格上明顯具有吐蕃風格,形制與固原磚雕中八字格宋劍風格最為接近。要深入了解焦作出土宋劍的形制還需要對劉氏家族進行分析。五、劉昌祚家族劉昌祚生前為抗夏名將,仕至武康軍節度使(從二品),死后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宋史·劉昌祚傳》記載“父賀,戰沒于定川”的記載可知,劉昌祚的父親即為劉賀。劉氏家族墓中M3號墓就是劉昌祚的父親劉賀,墓中無尸骨,說明劉賀陣亡后尸體并未運回焦作安葬。《宋史》沒有專門為劉賀作傳,不過在葛懷敏傳定川寨戰役中提到了劉賀領軍作戰的全過程。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九月下旬,李元昊于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集左右廂兵10萬,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自渭州(今甘肅平涼)至瓦亭寨(今寧夏隆德東北)阻擊。初九,葛懷敏進抵瓦亭寨,會該寨都監許思純、環慶都監劉賀部,違令北進,進屯五谷口(瓦亭寨北)。王沿遣使持書勸誡葛懷敏勿深入,命其背城為營,示弱誘敵,設伏奇襲,攻其不備。葛懷敏不從,會知鎮戎軍曹英、涇原路都監趙珣、兩路都巡檢李良臣、孟淵等部,集兵數萬,繼續北進。二十日,進至鎮戎軍西南,走馬承受趙政認為距夏軍已近,不可輕進。葛懷敏乃止,晚趨養馬城(約今寧夏固原西北)扎營。繼旋曹英、涇原都監李知和、王保、王文、鎮戎都監李岳等亦率領援軍自鎮戎軍至。諸將聞李元昊移軍新壕(今寧夏固原西北古長城壕)外,議次日黎明前往襲擊。趙珣以為夏軍遠來,利于速戰速決,建議依馬欄城(今陜西旬邑東北)布柵,扼其歸路,固守鎮戎,以保障糧道,待其兵疲而擊。葛懷敏不聽,命諸將分兵四路趨定川寨。二十一日,沿邊都巡檢使向進、劉湛行至趙福新堡(約今寧夏固原西北),遭夏軍截擊,退守向家峽(趙福新堡附近)。李元昊乘勢揮軍抵新壕,向宋中軍進逼。葛懷敏、趙珣、曹英、葉芝春等人守定川寨。近午,夏軍毀新壕板橋,斷宋軍糧道和歸路,又斷定川寨水源,困擾宋軍。葛懷敏率軍列陣出擊。李元昊集兵分別進攻,先敗河西(今寧夏固原北清水河)劉賀軍,再擊陣于寨東葛懷敏軍,因陣堅攻不動,轉擊陣于寨東北曹英軍。時狂風突起,飛沙彌漫,宋軍部伍相失,營陣大亂,士卒驚駭,爭相入城。葛懷敏為眾所擁,幾乎被踐踏致死。趙珣率刀斧手和勇士據門橋制止亂軍入城,并率領騎兵反擊西夏軍奮,夏軍稍退。是夕,夏軍圍城。葛懷敏與諸將商計,意圖突圍走鎮戎軍。趙珣料途中必遭夏軍截擊,力主出其不意,迂回籠竿城(今寧夏隆德北)前往,諸將不從。二十二日黎明,以曹英、趙詢為先鋒,劉賀、許思純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結陣東進,意圖退回鎮戎軍。臨行,屬下攔馬再諫,請求轉道而行,葛懷敏不允,策馬東南,馳行二里,長城壕橋路已斷,歸路被阻。夏軍乘宋軍混亂之際,斷其后路,以逸待勞,從四面沖殺過來。懷敏與部將曹英,李知和、趙珣、葉芝春、王保、王文、劉賀等十六位將領戰死,宋軍九千四百余人近全軍覆滅。走馬承受王昭明、趙政等退保定川寨,后軍一部迂回籠竿城。李元昊獲勝后,揮師南下,連破數寨,直抵渭州,在縱橫600里地區,焚民舍、毀城寨,所到之處,宋軍皆壁壘自守。十月初,李元昊得知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范仲淹率軍來援,又受陜西諸路20萬屯兵的牽制,未再深入,西夏軍大掠而還。劉賀就是沒于此戰,筆者在史料中還發現一個更為有意思的細節,西夏軍圍困定川寨的時候,劉賀率領本部與西夏軍在定川寨外清水河以西鏖戰:“率蕃兵門于河西”(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這里有一個特別稱謂:“蕃兵”,引起筆者的興趣。“蕃兵者,具籍塞下內屬諸部落,團結以為藩籬之兵也。”(《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蕃兵是對編入宋軍的西北少數民族士卒的統稱,包括唃廝羅政權下的吐蕃、甘州回紇、羌等,遍布于宋夏沿邊的陜西、河東以及熙豐開邊之后的河州、湟州、蘭州、岷州等地區。雖然是宋夏沿邊地區的地方軍,但也屬正規軍系列(《略論宋代蕃兵建制》劉建麗趙炳林西藏研究2009-05-07),它是北宋的四大兵種之一。蕃兵主力是吐蕃士卒,國內學者對此研究頗多,認為北宋蕃兵的主力是吐蕃人:“北宋政府為了與吐蕃結成特角之勢,以斷西夏右臂,對緣邊吐蕃、回紇實行比較親善務實的民族政策。甘州回紇可汗與唃廝羅地方國主在向宋中央王朝遞呈的表章奏疏中,仍然沿用唐代和親稱謂,稱宋皇帝為東京阿舅、趙家阿舅。如此看來,北宋西北邊防軍的蕃兵,其骨干是吐蕃當無疑問”(《北宋西北邊防軍中的一支勁旅一蕃兵》任樹民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宋夏戰爭時期,北宋吸收蕃兵和聯合唃廝羅政權對西夏產生牽制。北宋政府非常重視蕃兵建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蕃兵制度,“蕃兵的編制以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略論宋朝蕃兵建制》劉建麗趙炳林2009-05-07西藏研究)成為北宋四大軍種之一。有學者認為蕃兵的兵器自給率較高:“各個部落都有自制兵器裝備而又成系統的蕃兵隊伍,蘊藏著旺盛的戰斗力。”(《北宋西北邊防軍中的一支勁旅一蕃兵》任樹民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至此,我們已經清楚劉賀及其子弟在固原鎮戎軍抗擊西夏的部隊是由吐蕃人組成蕃兵,那么劉氏家族墓中出土吐蕃風格劍的就變得較為合理了。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就是河南焦作出土的“宋劍”可能是一把西夏劍,西夏劍在北宋時期也極為出名,劉氏在抗擊西夏的過程中難免繳獲對手的佩劍,并做為自己的武功隨身下葬。目前西夏劍僅有西夏王陵出土一只,缺乏足夠的比較樣品,甘肅武威西郊林場西夏M2墓墓門彩繪武士手中長劍為典型八字格形式(圖20)。板畫中的西夏劍和固原磚雕中的宋劍高度相似,都是圭型劍首、八字劍格。圖20西夏木板畫武士六、吐蕃刀劍吐蕃時期的刀劍在兩唐書中有明確記載。《舊唐書》載吐蕃武士:“弓劍不離身”;《新唐書》載:“多佩弓刀。”《通典》載:“人皆用劍,不戰亦負劍而行。”敦煌吐蕃時期營造洞窟的壁畫也繪制了吐蕃劍的造型,這些壁畫主要是“吐蕃贊普禮佛圖”,吐蕃時期繪制了9鋪禮佛圖,分別繪在第133、159、186、231、236、237、240、359、360窟,其中第231、360窟《吐蕃贊普禮佛圖》最具有代表性,莫高窟360窟(圖21)、231窟《維摩詰經變》(圖22)、359窟三鋪壁畫似乎實用了同一粉本,以吐蕃贊普為中心,前后簇擁侍從、王妃、侍臣、侍從的形象,吐蕃贊普前后的侍者背負吐蕃劍。莫高窟第158窟中亦有吐蕃贊普形象,兩侍從身側露出佩劍劍柄。從360、231、359窟圖像中可以看出吐蕃劍都有相似的結構,劍首為如意形,劍柄較窄;劍格較為寬大,呈現月牙狀,前面兩支劍格中間似乎有凸起,鞘口較為膨大,配合較為寬大的劍格;鞘室中部有兩個金屬裝飾片,鞘室邊緣包裹金屬邊,鞘尾為弧形,表面裝飾有金屬片,鞘室正中有一突起脊線,裝飾金屬條;整劍的提掛有兩點,一點在鞘口、一點鞘室中部靠下的金屬飾片位置。360窟中4支劍的鞘室顏色有明顯不同,贊普前后靠右側的劍鞘室上端明顯呈綠色。吐蕃武士劍的佩戴方式,劍身也是橫在腰側,但是用較長的帶子背在肩部;《通典》中記錄的吐蕃佩劍形式為“負”,康熙字典對“負”字的解釋為:“負,背也。”可見《通典》記錄吐蕃武士佩劍方式準確。《西藏日報》攝影記者陳宗烈在2006年披露過一張早年在大昭寺拍攝的吐蕃時期壁畫照片,壁畫中的吐蕃武士背負一支吐蕃劍(圖22大昭寺壁畫攝影陳宗烈),壁畫中武士身著鐵札甲,札甲邊緣裝飾唐式樣寶相花紋飾,斜背佩劍,右手持矛,左手叉腰,呈站立姿態。佩劍手柄頂部裝飾摩尼寶珠,此寶珠的表現形式與敦煌絹畫中天王手中的劍柄首裝飾風格完全一致。手柄中部有一串小珠,此珠并非為傳統寶珠裝飾,實際是對鮫魚皮脊背的大顆粒進行描繪,后世繪畫中將此種聯珠多繪制成鑲嵌寶石形。繪畫中的劍格雖不甚清晰,基本能看出劍格呈“∩”形,包裹鞘口;鞘室兩側用金色表示金屬材質的包邊。鞘室表面繪制橫向弧線表現了鞘室的凸脊關系;鞘尾處略放大并收為尖形,鞘室表面裝飾珠寶。此壁畫應未引起藏學界足夠的重視,未見國內學者著錄解讀,此鋪壁畫是筆者見到的唯一的西藏地區吐蕃時期武士繪畫。圖21莫高窟360窟圖22敦煌231窟贊普圖23大昭寺土蕃時期武士劍吐蕃王朝在公元842年崩潰后,贊普王子之間為奪嫡發生戰爭,吐蕃大亂,不堪重負的奴隸和屬民起兵造反,最后演變成全國性的大起義。起義軍領袖掘開贊普和貴族的墳墓,大肆屠殺貴族和王族。但最終吐蕃無法再建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變成四分五裂的局面。這個階段吐蕃政權消失了,但是其武備形制仍舊在流傳。從現在研究和實物來看,西藏現存的“呼拍”類刀劍就是典型的吐蕃刀劍風格的繼承者(圖24),這類刀劍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有實物遺存,但是其表面的裝飾風格則是由蒙古人帶入西藏。圖24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呼拍近年西藏昌都地區出現了一批較為殘破的刀鞘(圖25),較為幸運的是這些刀鞘被一些收藏家(楊子麟、魏偉、王少海)保存,這些刀鞘雖然殘破,但是器型明顯鞘口膨大,鞘室外包鐵邊,鞘口位置有橫束做提掛,鞘室中部有較寬的橫束做提掛,鞘室有多條鞘束緊固鞘室。此類鞘室和焦作宋劍極為相近,筆者還有一只較為完整的藏刀(26),筆者這把刀出自四川藏區。鞘室相對簡略,鞘口有橫束提掛,鞘室中部有較寬提掛,靠近鞘口處U形鐵條接一長壓條貫穿鞘室。劍格為八字格,劍首為圭型,早年筆者也只將此刀定為元代。吐蕃“呼拍”類刀劍后期演化成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收藏的藏劍(圖27)。圖25昌都呼拍鞘(1)圖25昌都呼拍鞘(2)圖26龔劍藏品(1)圖26龔劍藏品(2)圖27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七、總結從以上羅列的各種史料、實物來看,河南焦作北宋劉昌祚家族墓地M2墓出土的“宋劍”與中原地區的宋劍風格有明顯的差異,反而是與吐蕃風格更為接近。此劍的劍格與吐蕃時期的月牙格已經有所不同,發展成外形總體是八字格的元寶形,朝刃方向呈W形,依舊保持吐蕃時期月牙格中部有尖突的形制。劍鞘的裝飾符號和形制與西藏現存的“呼拍”類刀劍鞘極為相近。再從劉氏家族的抗夏經歷來看,劉氏家族在固原鎮戎軍統領的部眾是“蕃兵”,這些蕃兵以吐蕃人為主,那么劉賀和其子用帶有吐蕃風格的長劍就順理成章,這類吐蕃風格的劍究竟是吐蕃頭人贈送還是特意打造,已經不得而知,唯一能肯定的是此劍一定是M2墓主人生前愛物,才能死后陪葬。因此,筆者認為河南焦作北宋劉昌祚家族墓地M2墓出土的“宋劍”真實的身份,應該是劉氏家族在固原宋夏戰爭時期所佩戴的具有吐蕃風格佩劍。吐蕃刀劍自唐朝開始成熟,但是存世實物極為罕見,目前已知僅有3只,其形制在敦煌、拉薩壁畫中有清晰表現。西藏“呼拍”類刀劍目前的研究、檢測都確定是元朝時期,此次考古實物經過筆者的分析,恰好填補了吐蕃至元朝這個階段的空白,再次間接佐證“呼拍”類器型就是吐蕃刀劍風格的遺留。焦作“宋劍”的出土再次鉤沉了宋代“蕃兵”的歷史,自北宋中葉以來,西夏的崛起與擴張,對宋朝西北邊疆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宋朝與河徨吐蕃確廝哆地方政權的通好,一直是北宋西北國防安危之所系,納蕃人為邊軍,此舉措使蕃兵在宋西北國防戰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中流砒柱的作用。把西北“蕃兵”作為一個獨立兵種并納入中央軍事體系,在中國歷史中極其罕見。參考文獻:1、《河南焦作修武新莊溝村東墓地發掘簡報》馮春艷敬宇峰《華夏考古》2022.8.252、《北宋劉昌祚家族墓地發掘及墓址考》馮春艷《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3.263、鮑藝敏《浙江淳安出土的宋代兵器與方臘起義的關系》,浙江淳安縣文管所2004.44、《中國刀劍史》龔劍《中華書局》20215、《宋史》脫脫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6、《略論宋代蕃兵建制》劉建麗趙炳林西藏研究2009-05-077、《北宋西北邊防軍中的一支勁旅一蕃兵》任樹民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圖文由作者提供樂藝會免費延伸閱讀龔劍:唐朝刀劍形制考辯龔劍:堅持是一種態度龔劍:韓國刀劍龔劍:毗沙門天王與遼武備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龔劍:三尖兩刃刀龔劍: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龔劍:中國歷代鋼鐵刀劍銘文格式演變龔劍:毗沙門天王與遼武備不戒:從敦煌毗沙門天王看唐、吐蕃甲冑不戒:宋劍修復記不戒:中國盔甲中“山文甲”探源唐朝“山文甲”解讀不戒:藏族土司佩刀不戒:《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武備二不戒:《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武備一不戒《長安十時辰中的武備(四)——烽燧之戰》不戒《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武備(三)——突厥部分》不戒《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武備(五)——細節才是品質》不戒:長安十二時辰武備與其他(六)不戒《長安十二時辰武備及細節(七)》不戒:長安十二時辰武備(八)不戒:長安十二時辰的武備(終)不戒:《長安十二時辰武備番外(錘)》不戒:《長安十二時辰武備番外(騎兵)》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系:藏刀》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系之:甲》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系:具裝鎧》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系之胄篇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系系列之:箭箙與長矛》龔劍: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樂藝會付費延伸閱讀善自約束精工炫藝:鮑甚光收藏古代帶鉤藝術欣賞中篇老趙談花錢:方的是花錢,圓的也是花錢,花錢到底是啥?!請聽花錢大藏家陸昕老趙:解密一枚驚世好錢的背后老趙說銅人:明清蹲踞銅人闡發之執荷篇李鶴坡:《許仙與白娘子》善自約束精工炫藝:鮑甚光收藏古代帶鉤藝術欣賞下篇老趙談銅人系列:持短劍的銅人,你到底是哪個大神?老趙說銅人:蹲踞銅人闡發之發冠篇老趙說銅人:蹲踞銅人闡發之發冠篇“蘇州姐姐說吉祥”之二:《荷花與牡丹》“蘇州姐姐說吉祥”之一《開篇的話:中國符號》龔劍:毗沙門天王與遼武備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鑒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責任編輯:

關鍵字標籤:彈弓配件

We provide all major casino gaming machine, slot game machine and slot machine cabinet.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contact us. We will help you as the hardest as we can.